黄河畔边践青春,乡村振兴“营”发展——电气工程学院“乡遇黄河践青春”实践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4-07-15 点击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关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讲好黄河故事,2024年7月10日--14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乡遇黄河践青春”实践团走进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开展了“青春献乡村,智慧促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聚焦“七个一”乡村振兴项目,开展黄河流域盐碱地调研、人才访谈、生态保护、文化交流、安全知识普及、红色之旅及政策宣讲七大板块,旨在深化师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探索生态与经济效益,开展一次盐碱地调研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明确提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了了解向盐碱地要粮的重大任务,在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了河口区的渤海圣丰种业公司,深入了解东营市盐碱地的分布情况、土壤特性,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培育情况等。河口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北侧。面积2270.41平方公里,海岸线214.21公里。土壤以滨海潮土和盐化潮土为主,土地瘠薄,土质盐碱,土壤颗粒细小,质地均匀,但缺乏有机质,大部分土地盐分含量在0.3%以上,且土壤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含量较高,是典型的盐碱地区。

实践团通过参观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并到大豆、玉米带复合种植示范区进行实地参观学习,种类繁多的大豆品种让实践团成员们赞叹不已。因土地含盐量较高,大豆品种的抗盐碱性成为关键的指标。国审豆“齐黄34”,不仅抗盐碱,而且抗涝,平均亩产量超过350公斤,实现了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突破。值得敬佩的是,在实践团实地参观时,正值炎炎烈日,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充满热情,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实践的条件艰苦与科研人员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发掘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开展一次人才访谈

为更深入地了解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实践团来到了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与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能人、手工艺人以及驻村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开展了“座谈交流促发展,青年聚力助振兴”为主题的大学生与选调生的青春对话交流活动。

在促进国家的政策、制度、现代化理念等进入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发挥着独特作用。驻村干部本身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熟悉了解国家政策制度的优势,在发掘群众需求、挖掘乡村资源价值和促进乡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交流,实践队成员们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乡村治理的经验,感悟到驻村干部强大的理想信念,从而培养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现代化共同奋斗之中,把青春投身于基层建设之中。

 

三、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开展一次志愿服务

实践团一行抵达了黄河入海口区域采用了现场考察、采样分析以及历史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研究。在黄河入海口选择了多个采样点,对水样进行了常规指标(如COD、BOD、氨氮、总磷)和非常规指标(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测试。同时,记录了湿地植被的种类、分布及覆盖率等情况。经过调研他们发现黄河入海口的水质,正在逐渐改善,COD、BOD、氨氮和总磷等污染指标均有所降低。然而,仍有部分指标超出国家标准,特别是非常规指标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仍较严重。湿地植被多样性较高,但受水质和垃圾的影响,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较低。一些耐污性强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占据优势,而一些敏感植物则难以生长。后续实践团参与了湿地植被的恢复工作,清理了河道垃圾,他们还与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了黄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长期发展策略。

 

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一次文化交流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当年花木兰坐在屋里对窗织布的场景,如今在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梁家村重新展现,一台台老式织布机忙碌运作着,村民手执梭子,在细密绵长的织线之间来回穿梭,只见双手翻飞,穿梭往复,娴熟的动作如同弹钢琴一般美妙,花纹明艳的粗布在织布机上一寸一寸地缓缓延长。不少村民在自家空闲的车库中,传承着这门非遗手艺,并靠它走上致富的道路。

其中,邱大姐是梁家村“车库经济”的带头人,成立了织布合作社,带领村里的姐妹,发展家庭手工业,既能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又能增加村民收入。邱大姐说:“咱们纯手工织出来的老粗布,市场需求量很大,还能私人定制,因为走的是纯手工,虽然有点慢,但是质量可以保证。我们在家闲着无聊,在照顾老人孩子的空闲,在自己家的车库里织点布,也补贴了家用,更传承了非遗文化。”

实践团成员们在看到当地非遗文化带动乡村振兴后,也和当地村民交流了线上销售的技巧,让当地村民通过直播、视频拍摄的方式,通过屏幕,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订单,希望借此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五、关注留守老人安全意识,开展一次安全讲座

实践团积极贯彻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养老孝老敬老良好社会氛围,队员们来到了义和镇梁家村居民服务中心,为当地的老人们宣传用电安全意识,普及防诈骗知识,为老人们筑起一道安全防线,用实际行动传递了对老人的关怀与尊重。此外,实践队成员还积极投入到梁家村幸福食堂,用实际行动践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碗碗热腾腾的饭菜,不仅温暖了老人的胃,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六、传承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开展一次红色之旅

实践团队员来到东营市河口区义和庄革命历史文化展馆,寻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早在1938年,义和大地上就有了党的活动,第一届沾化县委在这里诞生,这里是清河军区根据地,许世友、杨国夫等30余名将领在此浴血奋战,发生过王集、小河、大英铺等激烈战斗。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义和庄惨案”,义和大地历遭涂炭,饱受战火摧残和洗礼。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都在诉说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也深深地刻进了实践队每一个队员的心里。

 

七、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要求,开展一次政策宣讲

实践团还开展了政策宣讲活动。通过集中宣讲、入户宣传等方式,向村民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内容、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实践团成员帮助村民更好地理解了家的乡村振兴政策,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呼吁青年努力奋斗。面对未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乡遇黄河践青春”实践团全体成员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讲好黄河故事,在实践中发掘真知,在奉献中创造价值,用实际行动投身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为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版权所有